子洲黄芪两千多年的历史很闪光
子洲黄芪,陕北榆林市子洲县70年引进的中药品种,这种中药材在黄土高原上很是适应,利用黄土高原酥软深厚的土壤,丰富的矿物质,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以及大陆性季风气候,将黄芪发展为目前子洲县的主导产业,目前已经年产量约4000吨。

关于黄芪的历史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,黄芪被录为上品,“主痈疽久败创,排脓止痛,大风,痢疾,五痔,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。”
汉代前,在《五十二药方》中,将黄芪作为主药,治疗骨疽,在宋朝时,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,专门写下了“白发欹簪羞彩胜,黄耆煮粥荐春盘。”
《金匮要略》中有一道黄芪建中汤,配方中有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等,重在温养脾胃,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。用于气虚里寒,腹中拘急疼痛,喜温慰,自汗,脉虚。
众多医药名医对黄芪的评价,使得黄芪获得了“补药之长”、“补气之要药”、“补气诸药之最”、“疮家圣药”、“小人参”等称号,因为黄芪药效不如人参,但是药性却比黄芪温和,更适合全家和各类人群食用,也流传着“一天一碗黄芪汤,祛病防病保健康”的俗话。
这些历史的记录证明,黄芪的确是一味补气养身的良药,传承千年的历史,对现代人的养身有一定的功效。
上一篇: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孵化联盟
下一篇: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孵化联盟





全部评论
共0条我要评论>>